哈沙图村“四定三到、农事户办”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总结
一、基本情况
哈沙图村位于康巴什新区、阿镇、乌兰木伦矿区、成陵旅游区之间,距离康巴什新区14公里,距离乌兰木伦矿区20多公里,距离阿镇12公里,距离成陵旅游区8公里,紧邻鄂尔多斯飞机场、阿大公路、阿成东线、包茂高速,东乌兰铁路从旁经过,具有十分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。哈沙图村的土地耕作条件也较好,水、电、井也基本配套,土地基本无污染,地下水品质优良,附近没有污染型工业企业,很适合建立有机绿色蔬菜基地。
全村共7个村民小组,总面积56平方公里,全村总户数527户,总人口1210人。其中外出进城务工人员315户,860人,现有留村农民212户,350人,其中60岁以上的238人,35至60岁有102人。其中蒙古族50户,蒙古族人口111人。一社100户241人,二社129户284人,三社79户177人,四社41户105人,五社53户125人,六社47户122人,七社72户156人。
今年,在认真贯彻落实“四定三到、农事户办”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,伊旗政法委为我村的包扶单位,并派1名驻村包户干部白利云进行包户,包农户16户;镇政府分配10名干部对我村进行包户工作。
干部包户情况(11名干部,包433户):
一社包户干部:王 杰(共包52户)。
王 芳(共包52户);
二社包户干部:王世平(共包57户)
张 瑞(共包57户)
白利云(共包16户)
三社包户干部:张智扬(共包50户)
张瑞健(共包51户)
四社包户干部:塔 娜(共包41户)
五社包户干部:王智荣(共包54户)
六社包户干部:刘宝军(共包46户)
七社包户干部:秦 鹿(共包51户)
二、通过“五大员”作用,为民办事多少件
(一)、完善组织,强化领导。我村高度重视此项工作,成立由村支部书记为组长、村委会主任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,驻村工作成员、包户干部为领导小组成员。我村每周星期五召开包户干部联席会议,听取包户干部工作汇报并进行梳理汇总,协调解决具体存在问题。以村支部书记为领导小组的第一责任人,包户干部为直接责任人的组织模式,形成问责机制,严格按照职责规定和承诺时限,为广大村民办好每一件申办事项。
(二)、大力宣传,营造氛围。为了更好的推行“四定三到,农事户办”工作制,我村召集党员、各社社长、村民代表在村委会召开动员大会,发放了自制的“四定三到,农事户办”工作制内容、程序、政策依据、和办结时限宣传资料,来提高广大村民对“四定三到,农事户办”工作制的认识。包户干部必须每月走访至少两次居住在所包社的农户,必须电话联系不低于两次所包社外出的农户,在做好走访民情记录的同时,发放便民联系卡,使广大村民真正了解并接受此项工作。
(三)、严谨开展,满心服务。印发《哈沙图村“推行四定三到、农事户办”工作制实施方案》,以此监督所有工作人员的行为,并将包片领导电话作为监督投诉电话,告知广大村民,从而规范工作人员办事流程。在办事过程中,严格实行“谁包的户,谁来受理”原则、全程代理、一站式服务、限时办结并及时回复。对于材料不全的,填写补交材料清单,一次性告之需补交的材料,减少办事群众的往返次数。
一是新生儿落户、各类惠民补贴申请、危房改造等代办或告知办理程序。重点对弱势群体的业务办理需求予以及时帮助。
二是配合社保所收取农牧民医疗保险(参保人员共1181人,缴费53620元)。
三是包户干部深入各社调查农村低保户基本情况。通过宣传政策、个人申报、入户调查、现场计算评定、民主评议等程序,最终确定:胡红义等22户为2015年农村低保户。
四是包户干部与坟头户主、精神病患者监护人、各常住户主签订森林草原防火责任状。
五是驻村干部对我村63名残疾人进行走访调查,全面掌握了残疾人的基本需求、家庭状况及其康复、教育、劳动就业和参与社会生活等情况。
六是针对生活困难的农牧民家庭,积极协调民政办、计生等部门予以重大疾病、贫困大学生、天使救助等。
七是对各类矛盾纠纷及时排查化解,能解决及时解决,不能解决的及时和驻村工作组组长、相关领导对接,联动解决14起矛盾纠纷。
(四)、上下同心,通力协作。在镇党委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我村全力以赴做好此项工作,同时严格要求我村所有工作人员,对村民前来办理的所有事项,都能做到热情高效服务,只要手续齐全、符合政策规定的随到随批,随到随办,不准推诿扯皮。
三、存在的困难问题
一是五社整体收储遗留问题,多年未给予解决;二是我村属于限制开发区,农牧民准备搞养殖、种植受到限制。
四、好的意见建议
一是认真听取群众意见。经常深入基层,深入群众,听取群众意见,了解群众的意愿和要求。二是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。关心群众疾苦,为群众做好事、办实事、解难事。三是接受群众的教育和监督。把联系和服务群众作为向群众学习的过程,从中汲取营养,经受锻炼,自觉地接受群众的教育、评议和监督。四是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。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,使群众受教育。